到了2020年,還是有很多人,對於「獨立財務顧問」,這個名稱不是很清楚了解,前來的諮詢客人都會問是哪家銀行理專?是哪家保險、保經公司嗎?是作融資放款的嗎?是投顧老師報明牌嗎?這也是筆者經常要向諮詢客人說明的議題之一。
所以到底什麼是獨立財務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 簡稱IFA )?
在台灣,獨立財務顧問IFA,還在處於一個萌芽階段,還需要很努力地去做推廣及說明。雖然早在2006年左右,因為當時投資市場大好,只要閉著眼睛進場投資,大多數人都能獲利,許多理財顧問、財務顧問也從此衍生,但在當時,專業程度參差不齊的情況下,說穿了,就是個金融商品的推銷員。
根據過往資料:
2009年9月出版的美國「職業評比年鑑」,利用美國勞工部、工會組織和電話訪問資料。根據以下六項標準,包括收入、壓力、體能需求、成長潛力、工作安全和工作環境等。將250種職業排名,排名結果,最受歡迎的職業是理財規劃師 (Certificate Financial Adviser,簡稱CFA)。
理財規劃師在英系國家又稱為獨立財務顧問 IFA。
當然這已是10多年前資料,現在各種新興行業前仆後繼地持續刷新排名,基本上就是站在第三方中立、客觀的角色,來協助瞭解並分析個案的狀況、並提出解決方案,不限於銀行、證券、保險等任何公司的業績壓力,可以替客戶量身定做且找出最符合需求的理財工具,進行最適當的理財規劃,換個角度來說,獨立財務顧問像是「家庭財務醫師」,就像是醫院、診所的家醫科概念一樣,並非以金融商品銷售為主要目的,客戶可以拿著「財務規劃書」去找銀行、保險業務來購買他所需要的理財工具。
如同醫師收取診察費並且開立處方箋般,以個人&家庭的財務需求為優先,透過需求分析,來量化出每一個人的財務目標,來逐步完成財務目標的達成率,就不會像金融機構單位,卯起來銷售保單,透過話術來訴求哪張儲蓄保單最好或是即將停賣等為了達成業績目標,難免會提供與客戶需求違背的規劃,並且至到現在,仍是持續的惡性循環。
金融市場上有許多利益衝突的原因,是因為「收取佣金」的制度,以常見的保險為例,客人繳的保費愈多,業務員的佣金就愈多,在這情況下,客戶是否有足夠能力判斷,這位保險業務的規劃是符合客戶的利益?還是保險業務的利益?
若以銀行為例,理專的收入來源之一,是申購基金一定比例的手續費(1~3%),當理專建議要停利停損時,客戶是否有足夠市場的判斷,是該獲利了結?還是停損出場?
以今年2020疫情為例,不少客人購買的配息債、高收益債,在淨值、匯率雙殺之下,最慘的還有-50%的報酬率 (若含息的狀況也-10幾%),在這種時間點下,是否還能夠與客人理性好好的溝通,維持先前計畫的財務目標呢?
獨立財務顧問大多都在做什麼?
1.聆聽客戶描述自己的財務狀況、目標
2.財務顧問從客戶所提供的資訊找出問題、釐清財務目標
3.提供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IFA一定要具備財務規劃證照嗎?
答案是:不一定,畢竟證照課程大多數教授的都是理論居多。事實上,還是需要大量的實務個案來累積個人經驗,重點還是在於顧問的職業動機、有無替客戶著想。
市場上常見認證證照:
CFP 認證理財規劃顧問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AFP 理財規劃顧問認證(Associate Financial Planner)
IARFC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gistered Financial Consultants)
FChFP 特許財務規劃師 (Fellow Chartered Financial Practitioner)
RFP 美國註冊財務策劃師 (Registered Financial Planners)
IFPC國際理財規劃師
常見IFA執業方式
1)純粹規劃,並收取顧問費
顧問本身不銷售任何商品,單純提供建議,需要商品規劃時,多家比較,客戶在自行去購買。
2)銷售商品,收取商品佣金收入
在台灣,有很大部分顧問(少數例外),仍然是附屬在金融機構底下,不管是在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筆者也不例外),銷售商品的前提在於,需求導向後的商品規劃,與直接銷售商品有所不同,雖說結果一樣都是導入商品,前者在前期會做較多的觀念討論,後者在前期直接以商品導入,最重要的事,必須跟客人揭露有獲取商品佣金報酬,金融機構是營利事業,不是慈善事業,公司以業務、績效,營利賺錢為導向,往往會與顧問的需求分析相違背,往往也是處於兩難之間。
目前市場上已有不少以個人或公司型態運作的獨立財務顧問,如果對於他們的服務有興趣,必須知道三件事:
1)是否有認證資格?或是過去服務個案經驗?
如果有實務個案經驗可以參考是最好的,如果沒有,專業證照在當今狀況,就成為基本配備之一。
2)規劃是否合理?
需要去了解,這樣建議規劃是否有邏輯性?為什麼會建議做這些投資標的?風險是否能夠承受?最糟的狀況是如何?
3)如何收費?
任何服務都是需要費用的,在理財規劃也不例外,大多數人會擔心的是,除了收費太高外是否還有其他隱藏費用?如果可以,最好能夠白紙黑字寫下來,保護雙方彼此的權利義務。
掃描一下,換一個財富自由的人生
分享文章給需要的人…